郁司夏,男,1973年5月生于湖北,1997年获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量子信息理论研究,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Phys. Rev. Lett. (10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引用 820次(Web of Knowledge 10/12/2015)。
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
1、给出量子互文(contextuality)最简单的证明,得到一个与状态无关的非互文不等式,使得实验验证三能级系统的与状态无关的量子互文性成为可能 [Phys.Rev.Lett.108, 030402 (2012)]。在论文发表后,多个实验小组从实验上验证了我们的不等式。
2、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局域正交可观测量的方法来探测有限能级系统 [Phys.Rev.Lett. 95, 150504 (2005)] 和连续变量系统 [Phys.Rev.Lett.111, 190501 (2013)] 状态的量子纠缠。
3、量子非定域:首次利用无不等式的判据来探测真正多体纠缠的真正多体非定域性[Phys.Rev.Lett. 112, 140404 (2014)];首次利用图态构造GHZ悖论 [Phys.Rev.Lett.110, 100403 (2013)];首次证明了所有的多体纠缠态都会破坏同一个贝尔不等式 [Phys.Rev.Lett.109, 120402 (2012)]。
4、构造了首例优于稳定子码(stabilizer codes)的非稳定子(nonadditive)量子纠错码 [Phys.Rev.Lett.101, 090501 (2008)],编码空间增大了50%。同时提出了用图态来构造和寻找量子纠错码的方法 [Phys.Rev.A78, 012306 (2008), arXiv:0709.1780 ],得到了首例完美的非稳定子码,并推广到两个系列的非稳定子码,它们的编码空间都比对应的最优的稳定子码增大了50% [IEEE Tran. Theor. 61, 7012 (2015)]。
5、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针对量子精密测量(quantum metrology)的量子纠错方案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7282 (2015)],在提高性能的同时简化了纠错码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