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虎教授获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在2024年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2023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共授予20位获奖人,徐飞虎教授荣获该奖项。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每年评选一次。
徐飞虎教授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在2024年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2023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共授予20位获奖人,徐飞虎教授荣获该奖项。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每年评选一次。
徐飞虎教授简介:
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我中心陆朝阳教授获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何梁何利基金遴选奖励的杰出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陆朝阳教授简介
2023年3月1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校牵头完成的“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成果入选。
利用高度可控的超冷分子来模拟复杂的难于计算的化学反应,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精确的全方位的研究。自从2003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Deborah Jin研究组从超冷原子气中合成了钾双原子分子以来,多种超冷双原子分子先后在其他实验室中被制备出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超冷化学和量子模拟研究中。三原子分子的能级结构理论上难以计算,实验操控也极其困难,因此制备超冷三原子分子一直是实验上的巨大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白春礼团队合作,在钠钾基态分子和钾原子混合气中,在分子-原子Feshbach共振附近利用射频合成技术首次相干地合成了超冷三原子分子。该研究为超冷化学和量子模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0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旗下的Physics网站公布今年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进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回顾了2022年国际范围内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张强等完成的实数量子力学检验系列实验,与激光聚变首次跨越盈亏点、银河系黑洞的第一张照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标志性宇宙图像、航天器碰撞改变行星轨道、破译蛋白质折叠等十项研究成果入围。
图1:美国物理学会公布2022年十大进展
北京时间12月8日,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新闻网站《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公布了今年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大突破(Top 10 Breakthroughs of the Year for 20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等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白春礼小组合作完成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研究成果,与美国哈佛大学John Doyle团队完成的“多原子分子的磁光俘获和亚多普勒冷却”研究成果,共同因“开创超冷化学的新纪元(Ushering in a new era for ultracold chemistry)”入选十大突破。其他同时入选十大突破的成果有:耗资100亿美元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首次成像;美国宇航局成功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探测引力的AB效应等。
7月27日午间,由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联合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搭载量子微纳卫星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2022年2月28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校牵头的“可编程二维 62 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及参与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同时入选。
可编程二维 62 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
量子行走是经典随机行走的量子力学模拟,是实现量子模拟、量子搜索算法乃至通用量子计算的工具。我校潘建伟院士团队通过研发兼容平面工艺的三维引线技术,实现了量子比特结构从一维向二维的拓展,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由 62个比特组成的8×8 的二维结构超导量子比特阵列,构建了“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并通过该装置演示高保真的单粒子和双粒子连续时间量子行走。利用量子处理器的高可编程性,实现了量子比特激发粒子行走路径的精确调控,在固态量子芯片实现了马赫-曾德尔干涉仪。该工作是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的首个比特数超过60的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成果,验证了对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比特系统的高精度量子调控能力,为研制“祖冲之二号”、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奠定了基础。
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我校潘建伟院士团队的“‘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陈秀雄教授团队的“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杨睿智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宇宙中最高能量光子”与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有效载荷研制团队参与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同时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21年5月,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10月,该团队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同月,潘建伟院士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发展了量子光源受激放大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构建了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并实现了相位可编程功能,完成了对用于演示“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目前已正式发表的最优化经典算法,“九章二号”在高斯玻色取样这个问题上的处理速度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以上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目前唯一同时在两种物理体系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2021年1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我校潘建伟院士团队的“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和陈秀雄教授、王兵教授的“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入选202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该两项成果同时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自2001年以来,我校共有21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使得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研究的首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为实现可解决具有重大实用价值问题的规模化量子模拟机奠定技术基础。相关成果12月4日在线发表在《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发表的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了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这些均为几何分析领域20余年来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相关成果于11月初发表在《微分几何学杂志》。该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耗时6年,引进了众多新思想和新方法,对几何分析,尤其是里奇流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年10月6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公布,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2021年度“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表彰他“在光学量子信息科学,特别是在固态量子光源、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方面的重要贡献(“Fo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optical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s, especially on solid-state quantum light sources, quantum teleportation and optical quantum computing)”。